close

  
  把在清水裡煮過的五花肉撈出來後,要按紋路切成厚薄均勻的大片肉。
  
  將煮好的肉切片以後還需要搭配新鮮辣椒翻炒來讓肉入味。
  
  一碗地道的大片肉做完以後,色香味俱全,讓人看著就忍不住流口水。
  紅網長沙縣站6月19日訊(星沙時報記者 熊文圖 康子弘) 現代江南小鎮,新型城鎮典範。多彩的江背,是讓人一去就忘卻俗世的地方。這裡山水不肆意、不張揚,讓浮躁和喧囂都離人而去,滲透出如水墨畫般迷人安靜的氣息。
  在被夏雨洗過的黃昏,坐在烏川湖邊的木椅長廊里,喝著小杯的酒,嘗著正宗的五美大片肉,品香噴噴的豆豉辣椒蒸鯿魚,享米湯芋頭娃娃菜,成就了江背特有的飲食風情。
  肥而不膩的五美大片肉,作為江背最典型的美食代表,如今已成為江背尋常百姓家招待貴客的必上菜品。若追根溯源它的出處,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名叫劉志鋼的江背人。
  渴望一斤肉上桌,一人只夠嘗一筷子
  
  在某個清晨,伴著路旁農舍的雞鳴犬吠聲,記者沿路打聽,途經數不清的岔路口,走過一片片水田菜地,終於尋到了五美大片肉的創始人劉志鋼。幹練的打扮,精瘦的身材,舉手投足間的講究,完全看不出50歲的劉志鋼,在商人身份的背後,還隱藏著長沙縣鼎鼎有名的大廚身份。
  “五美、河田、梅花三個鄉原屬江背區,1995年撤鄉並鎮後,三個鄉合併為江背鎮,那時候的區是介於鄉和縣之間的機構。”江背鎮黨政辦工作人員紀瑤介紹,劉志鋼便是土生土長的五美人。
  孩童時代,劉志鋼家境困窘,吃不飽飯的年代更別提吃上一片齒頰留香的肉,於是盼逢年過節吃肉的心情,在他生命的年輪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。他依然記得,70年代初,過節時跟著母親去肉食站伸長脖子排隊買肉的情景。“8毛錢一斤,一次頂多買一斤。那時侯伙食沒油水,人們買肉時都爭著要肥肉。”劉志鋼回憶,肉販刀起肉落,半精半肥一塊豬肉就躺進了母親的菜籃里,年少的他便蹦跳著纏著母親問什麼時候吃晚飯、今天的肉準備怎麼吃……就這樣,這條彎彎曲曲的回家路瞬間變得歡快起來,母子倆有一搭沒一搭的對話迴蕩在山野間。
  炒辣椒,豆豉辣椒清蒸,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,豬肉的這兩種經典吃法亦俘獲了劉志鋼的胃。然而在人丁興旺的劉家,一碗肉剛上桌,註定是一搶而光,差不多一人只夠嘗一筷子,這樣的情況使得年幼的劉志鋼兄弟姊妹在那段時期,形成了對肉的深深渴望。
  “後來,日子過好了,平時想吃肉,隨時有得買,但吃肉的方式一直是腊肉、紅燒肉、炒肉、開湯肉、清蒸肉的傳統吃法。”五美社區的毛老太太回憶。
  發明鄉裡辣椒包著大片五花肉入口
  
  80年代末,20歲出頭的劉志鋼成了五美建設隊的一名油漆工,改革開放後的生活水平日漸好轉。1990年,他正式改行當起了肉販,在街頭擺起了肉攤。“自己殺豬賣,人們生活水平提高,餐餐可以吃肉,差不多一天能賣掉一頭豬。”此時,肉價已飆漲到4、5元每斤。
  而與小時候的情況截然相反的是,當時的人們嫌肥肉太膩,更願意要精肉,這就造成了大量肥肉賣不出去的局面。是不是可以改變吃法,讓肥肉也有市場呢?每日收攤回家後,藉著月色,劉志鋼就會潛心鑽研豬肉的烹飪方法。終於,在一個晚上,五美大片肉在家人的一致好評中新鮮出鍋。
  “肥瘦各一半的五花肉放入一鍋清水裡煮開,水中撒入適量豆豉,將香味煮進去。撈出鍋後按紋路切成厚薄均勻的大片肉再回鍋。倒入茶油或菜油炸得焦黃,若是帶皮肉,還可以炸得更脆一些。”劉志鋼介紹,隨後再放入鄉裡土辣椒翻炒,並滴醬油上色。值得註意的是,這個過程中沒有放味精和大蒜,以保持原汁原味。“腿子肉不行,瘦肉多了不行,製作過程中油已經排出,可倒入碗中炒其他菜,鍋里剩一點油都扯到辣椒上了,因此肉肥而不膩。”
  次日,他邀上朋友三四,再次一展身手,其口感、香味大受好評,一傳十,十傳百,在整個五美地區傳播開來。劉志鋼因此也靠著大片肉聞名鄉裡,經常為長沙縣的老闆甚至省里的貴賓掌勺做菜,深受歡迎。“個個喜歡喊我去搞菜,要是沒去,還得罪人。”
  最讓劉志鋼引以為豪的是,五美撤鄉並鎮之前,在一次學校捐資助學活動中,鄉裡鄉親第一次品嘗到他親手烹制的大片肉,食者無人不誇贊。桌桌吃得精光,回味無窮。“我做的大片肉不油膩,一家老小都愛吃,我家沒一個胖子。”兒女在讀大學期間,還多次將大片肉打包帶給外地的同學打牙祭,最為經典的吃法是將大片土辣椒把肉包起來,一口咬下去,相當過癮。  (原標題:江背五美大片肉肥而不膩成江背百姓招待貴客必上菜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u97zuwz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